機關單位的停車場,晚上可以供居民停車;單位的大食堂,周邊的老百姓也可以進來就餐;學校的體育場館,適時向居民開放……在全市人口密度最高、大機關大單位雲集的北京市西城,政府部門正在大力挖掘轄區單位的現有資源,讓它們最大限度地服務百姓。眼下,全區已有353家單位將內部的車位、食堂、運動場、圖書館等向周邊居民敞開了大門,惠及十餘萬人。(6月25日《北京日報》)
  如今,一提到便民乃至便民設施的不足和不完善,一些人常常抱怨政府不用心,建設資金投入少,對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娛、健和醫等漠不關心,豈不知,城市的便民資源其實在一定的程度上不是總量不足,而而沒有盤活社會單位豐富的沉澱資源,一味地註重建設新的便民資源,忽視利用社會單位的現有資源,同樣是一種城市可利用資源的浪費。
  長期以來,黨政機關等單位的便民服務資源建設比較配套和周全,本來的意圖是服務機關工作人員,但是由於管理的粗放和不到位,往往利用率不高,極大地影響了資源的服務效果,而機關的服務設施幾乎無一例外對體制外的老百姓說“不”,事實上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服務性浪費,沒有實現事半功倍的服務效果,無疑是服務的不足和缺憾。
  面對老百姓對便民服務的渴求現狀,政府能夠動腦子,想法子,出點子,想到了利用機關單位的現有資源服務老百姓,本身就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放下高高在上管理的身段,俯下身子,展開懷抱,接納老百姓的“作客”,也就是體現效率政府和開門行政的魄力,更是妥善管理國有資產和財政資金的積極舉措,也是貫徹“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積極行動,值得褒揚。
  開放機關單位的服務資源,不僅是轉作風和落實八項規定的需要,更是實現打造節約型政府的需要,也是體現親民行政的需要,讓老百姓走進政府部門的“活動室”和“娛樂廳”,不僅縮小了幹部和老百姓的距離,更是幹部傾聽群眾心聲的好場所,乾群一起進行文體活動,在切磋技藝和交流心得體會的同時,就會很自然的融洽乾群關係,讓幹部“足不出戶”就能夠實現“下基層”。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機關單位的資源配套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然後將現有單位具體情況與調查得到的居民需求進行分組對接,將停車場、禮堂、會議室、休閑廣場等場地資源;食堂、浴池等生活服務資源;圖書館、培訓教室、多功能廳等科普、教育、文化資源;球場、游泳館、健身房等體育資源;醫療室、健康咨詢等衛生服務資源;用於服務民生的技術、人才、信息等智力資源;其他可滿足居民需求的資源等總結出不同類別的可開放的資源進行有的放矢的開放服務,體現了服務的多樣性。
  開門行政,不僅表現在“開門辦公”上,更應該體現在開放便民服務的單位資源上,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夠享受到國家工作人員的文體福利,體現社會資源福利的共享,這也另外一種“建設和投資”,如果越來越多的地方能夠像北京市一樣,積極開放機關的內部文體資源,讓內部資源社會化共享,打通機關便民的“最後一公里”,那麼無疑體現了政府便民服務的新內涵和新境界,實現機關和老百姓共享資源的共贏和多贏,值得探索和大力推廣。
  文/魏青  (原標題:機關服務資源老百姓共享多多益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t37jtb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